atricle image
关于我们
ExplainThis 2024 年度反思 & 2025 年展望

2024年12月4日

💎 加入 E+ 成長計畫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內容,歡迎加入 E+,獲得更多深入的軟體前後端內容

2024 年的 ExplainThis,与我们的理想相符吗?

去年是 ExplainThis 创立的第一年,在最开始我们对于 ExplainThis 想要发展成什么,并没有一个很具体的图像。直到累积了一年的尝试与碰撞,我们才逐渐形成对 ExplainThis 的观点。

具体来说,去年底的《ExplainThis 2023 年度反思 & 2024 年展望》一文中,我们谈了「聚焦在长期价值」、「不再想全部都要」、「专注在实质指标」这三个点,是我们希望 ExplainThis 能贯彻的。对此,想在今年的年度反思文,想先以这三个点出发,来回顾 ExplainThis 的 2024。

聚焦在长期价值

去年我们的第一个年度反思中谈到,期许自己能够聚焦在长期价值。我们希望我们所发的内容,在半年、一年后被读者看到时,仍会是对读者有价值的。

具体来说,我们希望当某个人发现 ExplainThis 后,会觉得 ExplainThis 的内容对自己有价值;然后因为觉得有价值,会想去看过去的贴文看,然后在看过去的贴文时,不会因为时间、潮流等因素影响,觉得那些旧文仍然有价值。就像某部经典的影集,在过了三年、五年,甚至十年,看到后仍会想要一集集地追下去一样。

Mosky 贴文
Mosky 贴文
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mosky.liu/posts/10227840395737125

今年十月底时,在开发者社群很活跃的工程师 Mosky,分享了这则贴文。贴文中提到「翻一下旧文」,这意味着我们过去的内容,仍值得被翻出来重读。在读到这个点时,我们觉得特别感动;感动这个情绪的来源,或许是因为我们期许的样子,在读者的眼中也是一致的。

不再想全部都要

去年的第二个反思引用了 Sam Altman 说过的「把资源集中在少数几个你深信不移的目标上,这说来容易,但做起来困难。但事实上,你会发现能舍去的比想像中更多」。

从这句话出发,2024 年我们一直提醒自己,不要什么都想要。这让我们在 2024 年推掉了绝大多数的合作邀约。虽然在推掉合作邀约前,总是不免会觉得「真的要推掉吗? 感觉很可惜?」,但是当有这个想法时,我们就会回头去看 2023 年写下的反思。事实是,因为有原本的正职工作,能投入在 ExplainThis 的时间本身就是有限的,所以不可能每一件事都接下来做。

去年写下这个反思时,有谈到做取舍最核心的点在于要避免「看似做很多事,但实则每件事不到我们自己理想标准」的窘境。而从 2024 年末的角度看,在我们有投入做的事情中 (例如 E+ 的每周主题文),即使不是做到完美,但至少都做到没有愧对自己的程度。

对此,不再想全部都要,而是把时间与精力专注在那些最重要的事,也将是我们在 2025 会持续有的坚持。

专注在实质指标

去年的最后一个反思是专注在实质指标,虽然追踪数、按赞数、浏览量等数字,能够带给人一种虚荣的满足感,但是当回归本质思考时,这些数字并没办法带给我们意义。

然而,如果要看实质指标,对我们来说,到底什么是真正该看的? 如这篇文章最开头谈到「过去一年,我们不断问自己,ExplainThis 最核心的存在价值是什么? 」,我们会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在谈我们的回答前,想先谈在 2024 年给我们很大启发的一篇文章,是由图灵奖得主 David Patterson 分享的的 16 点人生体悟。在该篇文章中,David Patterson 谈到「无论好坏,基准都会塑造一个领域 For better or for worse, benchmarks shape a field」。而对于这点,他进一步说「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想要对标的基准」。

Keep in mind, we as humans ultimately get to pick our own benchmarks, for our personal lives as well as for our careers — David Patterson

在经过沉淀与反思后,我们最终收敛出的衡量指标是「能协助多少前端、后端与全端工程师,在技术与职涯上能持续成长」。我们希望我们所做的每件事、每个产出成果,最终都能够回馈到这个核心价值。回顾 2024 年,我们与这个核心价值更加贴近,而 2025 年,我们将会把所有的专注,放在把这件事做得更好上。

2024 的最深刻的体悟

上面聊完了对去年反思的回顾,接着想与读者们分享 ExplainThis 在 2024 年最深刻的体悟。这个体悟的种子,来自于 Andrej Karpathy 在年初的一场对谈

image
圖片來源:https://youtu.be/c3b-JASoPi0?si=SuTB8X70u05eiM2j&t=1273

在该对谈当中,他谈到过去他在很多不同组织从事 AI 相关的工作,从史丹佛大学、特斯拉,再到 OpenAI。然而他并没有那么在乎某个单一组织或公司,对他来说整个「生态系」是更重要的

I want the ecosystem to be healthy and thriving. I want it to be like a coral reef. I want the whole thing to be like a boiling soup of cool stuff — Andrej Karpathy

Andrej Karpathy 用珊瑚礁来做为类比,并提到他希望整个生态系能够是健康并持续茁壮发展的。这个比喻深深地打中了我们。也因为这个种子,我们开始试着用生态系的角度看我们做的事。

当用生态系的角度看 ExplainThis 做的事,我们不是为了某个单一的组织或公司,而是以协助整个生态系发展更好的方式存在。我们希望因为 ExplainThis 的存在,有更多前后端工程师能持续成长,进而能协助更多组织打造更好的软体产品,进而让这世界变得更便捷与多采。

2025 年的 ExplainThis

延续上面谈到的「生态系」观点,2025 的 ExplainThis 会持续产出能协助前后端工程师成长的内容,同时在 E+ 成长计划中,我们会持续产出深度、系统系的内容,让更多前后端工程师能有架构、有方法地往资深迈进。

增加 AI 工程 (AI Engineering)

此外,在 E+ 成长计划上,我们会有两个主要调整。一个是我们将会增加 AI 工程 (AI Engineering) 的主题内容,这个主题是过去一年非常多读者谈到希望能够多了解的,我们预计透过这个主题,带着前端、后端与全端开发背景的读者,往 AI 工程迈进,培养出能够开发 AI 应用的知识与能力。

新增线上课程

同时,我们将会在 E+ 当中新增线上课程。会有这个改变,主要源自于过去想透过影音谈的内容,往往难以在短短的直播中完整呈现。以及直播的设计,通常只有实际参加的效果会最好,让看回放的读者效果会有所打折。在检讨后,我们决定调整成制作线上课程,更完整地用影音呈现某个主题,同时让读者们能依照自己的时间与步调观看。

三期转为终身读者

最后,我们也将在 E+ 的订阅上有所调整,2024 年订阅的读者只要连续订阅 E+ 三期,将自动转为终身读者。

E+ 最初创立的目标,是协助读者迈向资深工程师。以过去一年 E+ 的产出来说,我们相信一位读者订阅 E+ 三年所获得的深度内容量,应能满足资深前后端工程师的所需。而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我们希望让成为资深工程师的读者,能持续留在 E+ 的生态系;让这些读者不只是当阅读内容的读者,而能进一步在社群中分享与交流观点。

关于订阅转终身读者的详细方案与资讯,我们预计将在 2025 末 E+ 开始第三期前说明。

以上是 ExplainThis 的 2024 反思与 2025 年规划,感谢阅读至此的你。最后在这边与读者们说一声,2025 新年快乐 🙂

🧵 如果你想收到最即時的內容更新,可以在 FacebookInstagram 上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