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帶給前後端工程師什麼機會? 前後端工程師該如何調整?
2025年1月6日
過去兩年,當談到 AI 對傳統前後端工程師的影響,在社群中最常聽見一種典型的 AI 末日說,意即當某個新的 AI 模型或工具被推出,這類論點的人就會說「XXX 完蛋了」。
例如 GPT-4 推出時,有一個拍下 UI 圖轉成簡易前端的展示,當時就有許多這類論點的人說「前端工程師完蛋了」。
然而,比起這種末日說,我們看到反而是機會,傳統前後端工程師能在 AI 時代有更大的發揮。當然,這也會需要一些調整。因此,在這期雙週報想來談談 AI 帶給傳統前後端工程師什麼機會? 以及前後端工程師該如何調整?
在往下談之前,想先說為什麼我們認為 AI 末日說與我們的觀察不符。回到前面提的例子,從事實的角度來看,GPT-4 出來這麼久,甚至後面的 4o 與 o1 模型出來,前端工程師都沒有完蛋,甚至各大公司,甚至 OpenAI 本身都持續在招募前端工程師。
退一步來說,即使現在有 v0 或 Bolt 等生成式 UI 工具,前端工程師的工作,還有很大一部分沒辦法由 AI 代勞。以先前社群在傳的前端水很深的圖來說,現代的前端工程師,會越來越往下走。
這意味著,在 AI 出現後,前後工程師的價值更加提高。因為前後端工程師可以透過 AI 工具,從那些繁瑣的任務被釋放出來。不過這也代表著,只會簡單且繁瑣的任務的人,不再會是市場所需要的。與此同時,工程師能往更有挑戰性,同時能帶來更大成就感的面向深入發展。
然而,什麼是對傳統前後端工程師來說,更有挑戰,同時能帶來更大成就的機會呢?
AI 帶給傳統前後端工程師的機會
我們的觀點是往 AI 應用層走,有滿滿的機會等著探索與開發。吳恩達教授在 2024 年底給的《AI, Agents and Applications》演講提到,雖然在社群中很多人都關注在底層的模型 (例如 OpenAI 的 GPT,或是 Anthropic 的 Claude)。他認為這沒有什麼不好的,但他認為要讓技術層級的發展獲得成功,我們需要在應用層級上獲得成功。
從他的觀點看,在應用層級上的成功,能創造更多的收益,才能進一步灌注讓更底層的基礎技術能持續發展。進一步說,他認為對多數的台灣公司而言,專注在開發 AI 應用將能獲得最好的機會 (詳見該演講 2:05 秒的投影片)。
Sequoia 今年發表的《Generative AI’s Act o1》一文談到就如同在雲端世代,因為各種基礎建設 (例如 AWS、Cloudflare、Snowflake 等等),讓開發軟體應用變得很簡單,因此催生了許多軟體 SaaS 產品。而在 AI 的基礎模型發展蓬勃之際,基於 AI 而生的應用,會是新的市場前景。
開發應用,或者基於底層的模型來進一步打造產品,這完全是過去前後端工程師在做的事情。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認為這些 AI 技術、基底模型的出現,對前後端工程師反而是機會,因為能把原本在做的事情,拓展到新的領域上。
前後端工程師該如何調整?
基於上一段的描述,在市場上,會需要有能夠運用各類 AI 模型與工具,來創造軟體產品、開發 AI 應用的工程師,而傳統的前後端工程師,幾乎是最容易跨足這個新領域的族群。
不過,開發 AI 應用所需要的技術與工具,有許多是在過往前後端工程師的技術棧不存在的,這是前後端工程師需要調整的地方。要能夠進一步去學習使用不同的工具,來開發在 AI 時代的應用。
具體來說會有以下 (但不限於以下)
- 提示詞工程 (prompt engineering)
- 微調 (fine-tuning)
- RAG (retrieval augmented regeneration)
- 向量資料庫 (vector database)
- 評估 (eval)
- 代理 (agent)
- 多模態應用開發 (multi-modal)
- 本地優先的 AI 應用 (local-first AI)
感興趣的讀者,這些主題都會是 E+ 成長計畫 (連結) 在 2025 年將會涵蓋的主題文內容,推薦可以加入 E+ 一起在這些面向學習與精進。
除了這些技術與工具外,我們也推薦在 AI 快速演進下,前後端工程師要去加深對領域的掌握、學會透過 AI 工具協助提升自己的生產力。同時,在使用 AI 工具的同時,不要失去自己的思考。
關於這些要點,我們在 E+ 的主題文中都有更詳細的說明。想了解更多的讀者也歡迎加入閱讀 (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