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透過 Cursor 快速上手程式碼庫

2025年4月19日

持續學習最新的 AI 應用
更多深入的 AI 內容,都在 E+ 成長計畫 👉前往了解

在上一個單元中,我們談了如何透過 Cursor 協助自己在撰寫技術設計文件時,能夠思考得更全面,並確保涵蓋一些極端案例或需要考量的細節。然而,在進行技術設計之前,先了解既有的程式碼庫是非常重要的。這不僅能幫助我們進行技術設計,還能在實際實作時以更有效率的方式進行。因此,在這個單元中,我們將進一步講解如何在進入技術設計或實作之前,透過 Cursor 快速上手程式碼庫。

為什麼要先了解既有程式碼庫?

正如我們前面提到的,在進行技術設計或實作之前,先了解既有的程式碼是非常關鍵的,

原因包括:

  • 避免設計與實作模式不一致:如果程式碼庫已經有一個既定的模式或風格,在設計或實作時採用不同的方式,就可能導致程式碼庫出現不一致的情況。這種不一致對於未來維護程式碼的人來說會造成困擾。舉例來說,維護者在閱讀程式碼時,可能會發現某個地方使用 A 模式,而另一個地方解決類似問題卻使用 B 模式。這會讓人疑惑,不確定未來新增功能或改動時,到底該採用哪種模式?為了避免這種困惑,確保程式碼庫的風格和模式一致非常重要,而這需要從設計和實作前了解開始。
  • 辨別出可重複利用的資源:在設計和實作之前了解程式碼庫,還能幫助我們知道有哪些現有的資源可以重複利用,避免重複造輪子。這樣不僅能節省時間,直接使用既有功能而非從頭開發,也能減少未來維護者需要理解的程式碼量,讓維護工作更輕鬆。

這些概念聽起來很理論化,大多數人都會同意「先了解程式碼庫很重要」。那麼實際上,我們該如何利用 Cursor 來做到這一點呢?

如何透過 Cursor 快速上手程式碼庫?

接下來,我們以一個具體場景為例:假設剛加入一個團隊,拿到了一個 AI 相關的開源專案。把這個專案拉到本地後,對程式碼庫完全不熟悉。以下是如何透過 Cursor 快速理解程式碼庫的方法:

方法一:使用 Agent Mode 理解整體架構

一個簡單的方式是使用 Cursor 的 Agent Mode(快捷鍵 Command + I),然後輸入提示詞,例如:「我剛加入這個團隊,對程式碼庫還不熟悉,請協助我理解目前程式碼庫的架構。」送出後,Cursor 會自動掃描整個程式碼庫。例如,它可能會展開多個檔案,查看其中的 README、不同模組和架構細節,並在分析後提供高層次的總結。

使用 Cursor 的 Agent Mode 理解整體架構
使用 Cursor 的 Agent Mode 理解整體架構

Cursor 還會在結尾提示:「如果需要了解任何特定部分的細節,歡迎提問。」此時,如果想深入了解某部分,可以進一步提問。透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快速從高層次架構深入到實作細節,對不熟悉的程式碼庫建立全面的認識。

方法二:搜尋現有功能,避免重複開發

另一個實用的功能是,當你想實作某個新功能時,可以透過 Cursor 的 AI Agent 檢查程式碼庫是否已有相關方法或函數,避免重新開發。假設我想在專案中新增一個處理 Markdown 格式的功能,傳統做法可能是在搜尋欄輸入「Markdown」,但結果可能會出現大量相關但不精確的內容,需要花時間逐一檢查。

有了 Cursor,可以直接問:「我想處理語言模型回傳的 Markdown 格式,確保呈現給使用者的是精美格式,目前程式碼庫有沒有相關的轉換或呈現方法?」送出後,Cursor 會掃描程式碼庫,分析相關檔案,並快速列出處理 Markdown 格式時使用了哪些元件、具體採用了哪些函數或方法。

Cursor 分析程式碼庫,找出所需要的函式
Cursor 分析程式碼庫,找出所需要的函式

透過這個方式,就能在實作前確認,節省時間並避免重複造輪子。

總結

在過去,要快速理解程式碼庫風格、判斷程式碼庫是否有可重複利用的資源,通常需要資深工程師對程式碼有一定熟悉度。

但現在有了 Cursor,即使是新加入團隊的人、新手工程師,或是轉換到不同專案的人,都能透過上述方式快速上手程式碼庫。不論是理解整體架構、深入細節,還是檢查現有功能,Cursor 都能大幅提升效率。因此,非常推薦大家在接觸新程式碼庫時,試著用這種方式來加速學習和實作。

此系列文章為 《給工程師的 Cursor 工作流 — 透過 AI 代理全方位提升開發生產力》 搭配的教材。希望透過這系列文章,將過去協助導入 AI 工具及使用 Cursor 的經驗擴展並分享給想提升生產力的讀者。如果對課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加入 E+ 成長計畫,觀看影片學習。

🧵 如果你想收到最即時的內容更新,可以在 FacebookInstagram 上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