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体测试介绍 — 为什么推荐多写一点整合测试?

2024年10月24日

💎 加入 E+ 成長計畫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內容,歡迎加入 E+,獲得更多深入的軟體前後端內容

什么是 E2E 测试?

相信有接触前后端开发的人,大概都对 E2E 测试这种测试不陌生。所谓的 E2E 是 end-to-end 的缩写,也就是指端到端。

具体来说,E2E 测试会是以模拟使用者使用系统的方式,走过完整的流程,就像模拟使用者在用网站,测试的脚本一步步模拟使用者的行为,并写下每个行为后预期会发生的结果。

测试的核心目的

写自动化软体测试的核心目的,是要给软体产品团队信心,让团队知道当软体实际上线被使用者用时,不会有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也因此,当测试越贴近使用者实际使用软体的方式,就能够给团队更多信心。

E2E 测试的优势

从这个角度来看,E2E 测试因为在模拟使用者的行为,理想上应该最接近使用者使用软体产品的形式,所以应该最能带给软体团队信心。不过为什么目前业界多数推荐多写一点整合测试呢?

不论是早期的测试金字塔 (testing pyramid),或者近几年有听到的测试金杯 (testing trophy),在 E2E 测试的部分都是相对小的部分。甚至 Google 的 Testing Blog 之前也有一篇《Just Say No to More End-to-End Tests》在谈跟写更多 E2E 测试说不。

E2E 测试的耗时

这些论点背后有几个共通点,第一个是 E2E 测试写起来耗时、跑起来也耗时。这点相对好理解,毕竟要完整模拟使用者操作网站的每个流程,假如网站复杂一点、页面与功能多一点,测试执行起来肯定很耗时。

E2E 测试的稳定性

第二个则是 E2E 测试实际上没那么稳定。怎么说呢?

因为软体团队在写程式时,通常会有外部依赖,所以如果出问题的是外部依赖的模组,那可能会出现团队自己的程式码没问题,但仍无法通过测试的状况。

外部依赖导致的测试问题

举例来说,假如今天某个聊天机器人,背后是呼叫 OpenAI 的 API,而 OpenAI 的伺服器挂掉,导致 E2E 测试在模拟使用者的情况出现测试案例没通过,但这时因为不是自身程式码的问题,就会让测试相对不稳 (俗称有 flakiness),导致测试案例没过,但没办法透过修改程式码让测试案例跑过。

这种状况就很尴尬,不是你的程式码的错误,却让 E2E 测试的案例没过;而因为是外部依赖出问题,所以测试没有过你也没办法做什么,那这样测试测出没过,对团队程式码的帮助何在呢?

难以测试的特殊案例

除了不稳定,E2E 测试还有一个问题是,相对难去测到某些特殊案例。举例来说,假如今天我们想测试一个状况是 A 模组先呼叫后呼叫 B 模组才可行,而 B 模组先呼叫后才呼叫 A 模组则会进到某个错误处理的情境。

从 E2E 测试的角度来看,这种状况很难被测到,因为 E2E 是模拟使用者操作,所以一般都是照正常情境的 A 模组先呼叫。可能只有在极少数出问题时才会变成 B 模组先呼叫,这样可能要跑非常多次测试才会出现一次异常,从测试角度来说很没效率。

整合测试的优势

因为上述这些点,让业界目前更多人推崇整合测试,因为整合测试可以测到不同模组之间互动的结果,同时比起 E2E 测试更快、更稳定,且更容易去测一些特殊状况。虽然没有像 E2E 这样完全模拟使用者,但总和考量下,还是比较推荐多写一点的。

阅读更多

如果你对软体测试的内容感兴趣,我们在 E+ 有更深入的讨论。有兴趣的读者,欢迎加入 E+ 成长计划。

本文为 E+ 成长计划的深度内容,截取前三分之一开放免费阅读。欢迎加入 E+ 成长计划阅读完整版本 (点此了解 E+ 的详细介绍)

🧵 如果你想收到最即時的內容更新,可以在 FacebookInstagram 上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