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开发的精髓:如何透过本质实现灵活的开发流程

2024年8月5日

💎 加入 E+ 成長計畫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內容,歡迎加入 E+,獲得更多深入的軟體前後端內容

最近,社群对于敏捷开发的讨论又掀起了一波热潮。自从 2001 年敏捷宣言诞生以来,敏捷开发模式一直都是个拥戴与反对声浪都不小的开发模式。几乎每隔一段时间,社群就会展开一轮有关敏捷开发的讨论。这些讨论通常从抱怨敏捷的现状开始,随后会有支持者强调:「你讨论的并不是敏捷的真正本质」。最终,这些讨论常常得出一个结论:「问题不在敏捷,而在于错误的实践方式。」

虽然说我们不是敏捷专家,但因为待过的团队不算少,有号称用敏捷但非常瀑布流的团队,也有没特别提敏捷但运作非常敏捷的团队,因此从这些经验中,也有一些对于敏捷的心得。

敏捷开发的核心原则:回归敏捷宣言

谈到敏捷开发,就不能不提 2001 年被提出的敏捷宣言。这个宣言是当初多位资深软体工程师 (例如 Robert C. Martin) 共同提出的,该宣言的内容如下:

image
圖片來源:敏捷软体开发宣言

从该宣言又延伸出了 12 项「敏捷宣言背后的原则」,以及后续业界出现了各种实务方法 (例如 Scrum) 来实践敏捷的开发精神。不过不幸的是,许多团队在套用这些方法时,不知不觉就走偏了。

避免敏捷开发中的常见误区

许多实践敏捷开发的团队经常落入「形式化」的陷阱。举例来说,很多使用各类敏捷方法的团队,经常有很多大大小小的会议。然而,敏捷背后的原则是要「经常交付可用的软体」,如果长时间花在开会上,压缩了能经常交付可用软体的时间,就会变得与敏捷背后的原则牴触。

又或者许多公司在导入流程与工具时,会很死地要求团队必须要照着做,即使某些流程在落地后几乎变得没有意义,但仍是为了做而做。但敏捷宣言提到「个人与互动重于流程与工具 」。

如果真的要做到敏捷,针对每个会议、流程与工具,应该要回到第一性原理思考,检视其是否真的有意义,而不是死硬着要开某个浪费时间的会议,或者死硬着要求照做某个冗余的流程。若你对第一性原理思考不熟悉,请参考这篇介绍:第一性原理思考

正确的敏捷实践:避免由上而下的控制

在许多会抱怨敏捷的文章中,经常会看到抱怨老板由上而下的陨石。然而这种陨石或流星雨式的征兆,似乎与「以积极的个人来建构专案,给予他们所需的环境与支援,并信任他们可以完成工作」这个原则相抵处。

理论上,一个敏捷的团队,要可以自己决定怎么样的方式运作 (ownership)。当发现问题,也应该自行间起责任来解决。举例来说,假如团队因为没有写测试,导致某个功能出问题上线后才发现。

比起是由上而下要求加上流程 (例如把写测试这件事塞入流程中),把如何解决交还给团队决定,由团队负责,会是更符合敏捷的做法。否则,当越来越多问题发生,就会越加越多东西,导致最后流程变得超级冗长,进而变得毫不敏捷。

敏捷开发与瀑布开发的对比

谈到敏捷,就不能不谈在敏捷之前业界主流的瀑布式开发 (waterfall)。所谓的瀑布式开发,是从需求,到设计,到实作,到测试,最后到部署与为运,一个阶段往下一个阶段,就像瀑布一样开发。

过往业界对瀑布式开发有许多批评,包含瀑布式开发这种分阶段的方式,极度缺乏弹性。又或者瀑布式开发到测试阶段已经很后面,所以当测到问题后前面整段重来的成本很高。

然而,众多批评当中,最严重的问题会是瀑布式开发到上线后已经很晚,要实际收到使用者回馈也会很晚。这将导致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经历各个阶段后、花很多时间后,才发现做出对使用者没价值的成果,导致前面的大量投入全部白费。

但敏捷的核心是追求「满足客户需求」,是追求更频繁的回馈回圈 (feedback loop),这能避免做出对使用无价值的成果。

使用者很多时候,其实没办法说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所以单纯的前期使用者访谈,虽然能做为方向的指引,但很多时候不会是马上就能精准抓对方向。因此更有效的方法,是根据需求做出原型,接着给使用者用用看,同时搜集回馈来迭代。

很常见的状况,是使用者访谈后,根据最开始搜集到的需求后做出的原型,拿回去给使用者测试后,使用者说这不是自己要的。虽然觉得很无言,但在敏捷的做法下,验证到真正的需求成本会远小于瀑布的做法。

然而,如果没有不断验证、不断迭代、不断精练对使用者需求的理解,就代表跟敏捷的精髓有所偏离。

从本质出发自然就敏捷

最后,如开头提到的,过去我们曾经待过,在开发模式上完全没提敏捷,但是实际运作起来高度敏捷的团队。之所以能做到这样,是因为在团队运作的本质上,与敏捷的原则不谋而合。

因此,推荐比起导入各种方法或流程,不如回到原则面来看敏捷的本质。抛开那些方法与工具,直指核心地问自己所在的团队:

  • 是否做到「及早并持续地交付有价值的软体」?
  • 是否做到「满足客户需求」?
  • 是否做到「招募积极的成员到团队,并给予所需的环境与支援」?
  • 是否做到「用高效的方式沟通」?
  • 是否做到「持续追求优越的技术与优良的设计」?
  • 是否做到「给予团队自主」?
  • 是否做到「定期自省如何更有效率, 并据之适当地调整与修正自己的行为」?

当团队对于上面这些问题的回答都是肯定的,那即使不导入 Scrum 或 Kanban 等方法,也能够跑得很敏捷。

最后,在我们过去的经验中,能良好体现敏捷本质的团队成员,多半对组织脉络有一定的掌握,知道组织的架构、知道不同产品之间的定义与上下游关系,并能透过系统性的思考,把这些资讯整合起来。当能够做到这样,将能够更容易地实践敏捷。

🧵 如果你想收到最即時的內容更新,可以在 FacebookInstagram 上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