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kedIn 求職技巧:如何善用 LinkedIn 來找到理想的工作?

2024年8月28日

💎 加入 E+ 成長計畫 與超過 400+ 位軟體工程師一同在社群中成長,並且獲得更多的軟體工程學習資源

在現代軟體工程師的求職中,不論是找海外工作或外商工作,LinkedIn 都是非常重要的管道之一。LinkedIn 也是呈現自己履歷的另一種形式,因此,除了寫好履歷外,經營好自己的 LinkedIn 也很重要。

在這篇文章,我們將講解如何善用 LinkedIn、並且如何優化你的 LinkedIn 頁面,讓你的求職路更順利。

LinkedIn 的重要性

LinkedIn 的重要性可以從以下幾個不同的角度來討論:

  • 擴大獲得面試的可能:不少招募員與獵人頭,現在都使用 LinkedIn 來找潛在候選人。以 ExplainThis 團隊成員來說,當把 LinkedIn 設定成 Open To Work (開放找工作) 的狀態時,在市場火熱時 (2020 - 2021 年) 每週有超過十個獵人頭或人資主動聯繫;就算市場相對冷的時候 (2022 - 2024 年),每週也有兩三個主動聯繫。
  • 擴大通過面試的可能:現在有不少面試官,在面試前除了看候選人的履歷,也會看候選人的 LinkedIn。因此,如果你的 LinkedIn 足夠豐富,能在面試前就先建立一個好的印象,這樣對於通過面試來說,是有加分的。
  • 建立長遠人脈連結:即使你現在沒有主動在找工作,在 LinkedIn 上與招募員、獵人頭互加好友,並持續保持互動,在某天你決定要主動積極求職後,就會有一個現成的好友清單能夠去聯繫。這比起完全沒有相關好友,直接用公司官網或人力資源網站申請,會有優勢許多。

在上面這些情境中,LinkedIn 能有效打破「傳統履歷招募員只花 7 秒看」的限制。事實上,如前面談到,會推薦在履歷上面放自己的 LinkedIn 連結。可以把履歷想成一個魚餌,在簡短的履歷中,如果能釣到招募員的目光,讓招募員去點 LinkedIn,這時就能讓招募員看到自己更完整、立體的一面。

所謂更完整、更立體的一面,是指除了履歷短短的頁面能呈現的內容外,其他更多元面向的自己。舉例來說,如果你有參加技術會議並擔任志工,在履歷上或許只能一行陳述,但是在 LinkedIn 上,你可以放上你當志工的照片、心得、學習收穫,當招募員看到這些內容,會能更深入認識你,這是相當加分的。

優化 LinkedIn 頁面

在談如何寫 LinkedIn 前,我們需要先了解看你的 LinkedIn 的尋才專員與獵人頭,是用什麼視角看 LinkedIn 的。

下圖招募人員會如何看到 LinkedIn 上候選人的介面 (備註:LinkedIn 一直有在改版,所以讀者們在閱讀當下的,可能在 UI 介面上會有些微不同,但大致概念應是不變的)。

LinkedIn 上候選人的介面示意圖
LinkedIn 上候選人的介面示意圖
圖片來源:New LinkedIn Recruiter Features That Will Make You More Productive and Efficient

可以看到,一個招募員或獵頭在瀏覽時,會是先透過左側的搜尋條件,來找到相關條件的人選。因此,在寫 LinkedIn 時,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確保應該有的職位關鍵字,你都有寫在你的 LinkedIn 上面

舉例來說,如果你是找前端的缺,且是想特別找 React 的缺,那務必把你有用到的各類前端、React 的關鍵字都用上。最簡單的做法,是去看你想申請的職缺有哪些關鍵字,然後那些關鍵字確保都有用到。

假如你沒有相關關鍵字,即使你的能力再好,很可能根本不會出現在招募員與獵頭的搜尋結果中,這樣會相當可惜。

LinkedIn 與履歷的不同處

很多人可能會問,LinkedIn 與履歷有什麼不同? 最基本來說,可以把 LinkedIn 視為多媒體版的履歷。換句話說,最基本的 LinkedIn 寫法,是至少把 LinkedIn 中的工作經歷部分,寫得與履歷相近。然而,如果你願意多花一點心力,LinkedIn 能帶來的價值會更多。

舉例來說,LinkedIn 能夠:

  • 更豐富立體地呈現:前面有提到,在履歷當中盡可能不要放大頭照,但是在 LinkedIn 就不一樣,多媒體的素材可以放在 LinkedIn 當中。雖然仍是推薦 LinkedIn 的大頭照要放正式的,但是在 LinkedIn 上可以有更多元的呈現,讓自己變得更立體。除了大頭照外,如果能在經歷中,放入多媒體素材 (下面段落會詳述),用更豐富的方式呈現自己。
  • 不受頁數限制:一般來說,履歷要盡量做到精簡,所以即使經歷再豐富,還是推薦維持在一頁就好。然而,如果是 LinkedIn,就不會受這個限制。雖然在 LinkedIn 上,每個經歷還是只放重點,但是呈現方式就可以不受條列式形式所侷限。過去看過一些不錯的 LinkedIn,在經歷描述上,就會跳脫列點,讓人更完整地瞭解其經歷。
  • 有多元的背書:LinkedIn 比起履歷,有許多額外的背書,讓你的經歷更可信。舉例來說,LinkedIn 有信箱認證,所以可以確保你確實在某間公司任職,而不是自己捏造的履歷。同時,LinkedIn 有同事背書功能,如果善用,也能讓招募員看到你過去合作過的人,如何正面評價你。

把 LinkedIn 當成多媒體版本的履歷

先前聽一個 Amazon 招募員分享,在經營 LinkedIn 的最簡單且有效的方式,是把 LinkedIn 當成多媒體版的履歷,但不要把 LinkedIn 侷限成履歷。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以下是推薦讀者們可以做的:

  • 有吸引力的標題與總結:如同上面提到的,招募員在 LinkedIn 上搜尋候選人時,會看到的資訊不會是完整的,而是以經歷的職稱、個人總結為主。因此透過好的標題與總結來抓住招募員的目光,是相當重要的。

  • 客製化職位設定:如前面提到,招募員在用 LinkedIn 搜尋候選人時,是會用關鍵字來搜尋,所以推薦讀者們,可以根據你想申請的職缺,來微調你用的關鍵字。

    舉例來說,如果你原本是做全端軟體工程師,而想要改成申請純前端的職缺,在你的經歷上,就可以改成 Software Engineer (Frontend),這樣一來沒有造假,因為你仍是放軟體工程師,二來在後面加上 (Frontend),會讓自己被要找前端工程師的招募員,更容易找到。

  • 更豐富的內容:以教育背景來說,在履歷上會建議兩行帶過學歷與 GPA,但在 LinkedIn 上,可以放更多內容。例如在學生時期,如果有擔任社團領導人,或者有參加技術相關的社團,你可以用更豐富的敘述,將這些經歷寫在 LinkedIn 上。

  • 多媒體素材:除了照片與影音外,LinkedIn 上還能放其他多媒體類的素材。舉例來說,假如你開發的產品有被媒體報導過,可以放該報導,這都能讓經歷的呈現更加豐富。

  • 設定簡短且獨特的個人網址:LinkedIn 的個人網址是可以客製化的,只要沒有被其他人用過,都可以選用,設定簡短且獨特的個人網址,讓人能快速記住。

另外,切記當你決定開始找工作時,LinkedIn 上務必設定「Open To Work」,因為如果沒有設定,你將不會出現在招募員或獵人頭的搜尋結果中。如果你不想讓非招募員的人,知道你正在找工作,可以在設定時,選擇「Recruiters Only」,這樣就能被搜尋到,同時不會公開你的求職狀態。

LinkedIn 的常見問題

會需要時時更新 LinkedIn 嗎?

如果心有餘力,推薦可以定期更新,但是頻率不用到太過頻繁,例如每個月花時間更新一次,把最新做的成果放到現職的描述下即可。

不過,如果你已經申請工作,並且有在履歷上面放 LinkedIn 的連結,那麼會推薦一定要確保 LinkedIn 有更新到最新版本,不要讓 LinkedIn 與履歷有落差。過去有不少招募員談到,如果這兩者有落差,那麼會讓招募員懷疑履歷上列點的真實性。

會需要在 LinkedIn 上積極發文嗎?

如果有經營會加分,但沒有的話不會扣分,因此這部分量力而為即可。假如時間有限又想讓自己在 LinkedIn 上曝光,推薦可以用月或季為單位,來呈現自己當月或當季的職涯亮點。

舉例來說,假如你過去一季有去參加某個國際的技術會議,那麼你可以寫一篇心得,記錄你的學習,同時附上你參加時拍的照片。這樣未來如果某個招募員或用人主管瀏覽你的 LinkedIn 個人頁面時,看到那些過去的活動紀錄,將能看到你積極的一面。

該在 LinkedIn 上多建立連結嗎?

通則來說,在 LinkedIn 上多建立好友連結,是有好處的。特別是目前 LinkedIn 的好友人數超過 500 人時,會顯示 500+,這在直觀上會讓人覺得你比較活躍。

當然,不需要為了讓好友人數變多就毫無意義地加人好友。更進一步說,少但是有意義的連結,會好過多但無意義的連結。與其加很多人,如果你能加一些深入認識的朋友,在需要人幫你內推職位時,也會容易許多。

總的來說,如果有認識人,會建議可以加一下 LinkedIn 好友,但要真的能讓在 LinkedIn 的連結變得有意義,還是需要投入時間實際深入與好友們互動。

想找海外工作,可以如何善用 LinkedIn?

如果你想透過 LinkedIn 來找海外工作,有幾個推薦你可以嘗試的方法。

  • 第一個是先把你感興趣的公司加入到你感興趣工作地區中。

  • 第二個可以做的,是直接修改你的所在地。改所在地的作用在於,因為招募員搜尋時,是會有地域範圍限制的,所以即使某個經歷與職缺接近百分百相符合的候選人,但不在招募員的區域中,那也不會出現在招募員的搜尋結果中。

    過去我們聽過積極求職成功的案例,是透過放假時,把自己的所在地點,直接改到想去求職的國家,然後人也直接飛過去,透過這做法,即使仍不是永居在該國家,但已經能說服招募員自己有充足的動機要去該國家。

LinkedIn 的協作文章

LinkedIn 除了可以用來當作多媒體版本的線上履歷外,還有一個非常推薦,但有不少人不知道的寶藏功能 – 協作文章,這邊推薦給要準備求職的讀者們。

協作文章 (Collaborative Articles) 會由是由某個面試問題出發,然後會有業界資深前輩來回答。基本上各類面試常見的問題,有 Google、Amazon 等大公司的資深前輩 (甚至許多是 VP、Director 層級的),在上面分享他們的思路。

協作文章包含行為面試題,例如「如何處理跨團隊的溝通衝突」;也有技術面試題,像是「如何設計好維護的 API 」。

在看完這些資深前輩的回答,會讓人有「原來可以這樣切入來想」的啟發感!

LinkedIn 協作文章目前也有依照類別做區分,所以常見的主題,包含軟體工程、前端、後端開發都有涵蓋,可以用標籤去找。假如你要準備面試,不確定你準備的回答,是否有切中方向,非常推薦可以看這系列的協作文章。

LinkedIn 協作文章
LinkedIn 協作文章
🧵 如果你想收到最即時的內容更新,可以在 FacebookInstagram 上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