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在新团队中迅速建立关系并有效合作?高效工程师的团队合作技巧

2024年9月7日

💎 加入 E+ 成長計畫 與超過 400+ 位軟體工程師一同在社群中成長,並且獲得更多的軟體工程學習資源

想成为高效工程师,往往不能只有自己本身高效,更是能透过跟团队有效的合作,共同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而要能够有好的团队合作,先建立良好的团队关系,会是非常重要的。

就像关系好的朋友出事了,你会主动去帮忙、关系不好的朋友要你帮忙,你可能会想避开;在正职工作与同事维持良好的关系,在需要帮忙时,也会比较容易获得协助。因为人的偏见 (bias) 是难免的,在其他条件不变下,有好的关系就是一种驱动力,让人更愿意帮助你。

读完上面这段也不用太担心,建立好关系这件事,不需用拍马屁、搞政治也能做好。本篇文章将会探讨几个有用的方式,让你在加入一个新的团队后,能快速有效地与团队建立关系。

刚入职时主动找团队中的人聊

要能在刚入职后,快速与团队其他成员建立关系,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直接找人聊。当然,找人聊也要有方法,这边最推荐的是在《刚入职新团队要如何快速进入状况》一文中有提到的 Career Cold Start Algorithm

具体来说这个方法有三步骤:

  • 第一步:找团队里的人,花 25 分钟向他请教任何你需要知道的事。过程中有任何不懂的事情或名词,一定要厘清到弄懂为止
  • 第二步:接着再花 3 分钟了解目前团队遇到最大的挑战
  • 第三步:最后花 2 分钟问他推荐哪些人是你应该去聊聊的,写下所有他推荐的人

这边最核心的点在于,在问问题的过程,展现你对团队的尊重。这能让你先建立起与他人的关系,避免直接提一些空降的方案。由于先去了解团队的脉络,更能让既有团队成员感到被尊重,这让未来要推动事务,也会容易许多。

了解同事的协作偏好

除了透过上面提到的 Career Cold Start Algorithm,有另一件推荐在一开始就做的事,是先去了解同事的协作偏好。这边的同事,不仅是你的主管,也包含其他同为工程师的同事、跨组的同事,甚至其他部门的人 (例如产品经理、设计师)。

了解的偏好包含,他们比较喜欢用什么方式沟通? 例如是用文字讯息、Email,还是偏好直接拉一个会议来讨论? 以及取了解对方的人格特质。举例来说,有些人虽然乐于帮人,但多数时候偏好自己能安静的做事,当你对这类同事的人格特质有理解后,就知道如果真的有问题可以放心去问,但平常要留空间不去打扰该同事。

另外推荐要知道,合作的对象有什么绝对不可以踩的雷点。例如先前有认识一位资深前辈,非常不能接受没有带着想法进到会议讨论中,假如你已经知道这点,下次跟这类型的同事协作,就务必要在会议前先梳理出自己的观点,才不会让这类同事失去对你的信任。

工作说明书 How to Work With Me

除了去了解其他同事的偏好外,要能建立好关系,也要让别人知道你的偏好。举例来说,要让别人知道你擅长什么、喜欢什么,或是有什么是你仍在持续努力改进的?例如你擅长 Python 的可读性,就可以提你很乐意帮忙做 Python 的程式码审查。

目前科技业界,有一个非常推荐的机制叫做「工作说明书」,或是英文很常见的 How to Work With Me 文件。透过这个文件,你可以快速让要与你合作的人,知道如何与你合作。这对于团队之间的合作会非常有帮助。以下我们将会一探工作说明书中,应该要含有哪些内容。

个人基本介绍

首先,可以在最开头放一些个人基本介绍,或是有任何有关你的外部连结。以下的列点是我们在不同工作说明书看过的,推荐可以挑你觉得适合的放:

  • 个人简介
  • 兴趣偏好
  • 个人使命
  • 座右铭
  • 不介意的话可以放个自己的生活照

职位介绍

接着可以介绍一下自己守备范围,包含:

  • 是什么部门
  • 负责什么产品、模组
  • 负责什么职位 (前端或后端)

此外,可以放:

  • 你目前的工作路径图 (roadmap)
  • OKRs 等季度目标

推荐的放法是区分优先顺序,例如先列出 P0 (最重要的) 然后再列出 P1、P2 等以此类推。这样能让别人知道目前你正在做的事,以及什么是你最优先关注的。

当放了这个资讯后,就比较容易让别人知道,除非他们对你发出的请求,比你手边的事情更重要,不然可能无法被优先处理。

介绍完自己的职位后,可以列出有什么事情可以找自己。除了自己负责的项目,如果有其他你乐意帮忙的,也可以特别提。例如你擅长 Python 的可读性,就可以提你很乐意帮忙做 Python 的程式码审查。

最后,也可以放推荐别人找自己之前先读的文件,例如自己过去写过的相关技术文件,让别人先看过后,很多时候说不定问题已经解决,就能省下找自己的时间。即使问题没能被解决,也可以多一些脉络,让别人找自己时,讨论的效率可以提高。

协作偏好

接着可以列下自己的协作偏好,以下的面向是最推荐要写的:

  • 专注时间:什么时间通常有会议所以不方便? 什么时候是可以被随时约会议? 什么时间通常要做深度工作不希望被打扰?

  • 沟通模式:可以列下你喜欢怎么样的沟通,例如偏好先讲结论,或者偏好先给足够多的脉络后讲结论? 又或者偏好非同步 (用讯息) 沟通或者偏好直接拉会议? 或是偏好用语正式或用大量的表情符号?

  • 思考与决策:可以列下平常的思考与决策流程为何? 会偏好别人先想好哪些问题后再找自己? 做决策前需要先思考过什么? 偏好被用什么方式给回馈?

  • 个人雷点:可以写下哪些点是自己不希望被踩线的雷点,例如有些人不喜欢没有带着观点到讨论中,或者有些人不喜欢承诺要做到的事没有交付,这种都可以写下来

  • 注意事项:可以写下协作时的特别注意事项。例如有些人虽然常常会提反面观点,但不是针对个人,这种常会被误会的点,就可以特别写下来

以下是一些过去我们看过不错的范例,让大家参考:

  • 「我比较喜欢通过 Slack 进行非同步沟通。如果你收到我的消息,你不需要立即回覆。有时候你可能会在周末或深夜收到我的 Slack 讯息。我分享这些讯息是因为我突然想到了一个点子,不想忘记。我不预期你在周末、休假期间或不在的时候回覆。等你到下个工作日,开始工作时再回覆就可以了。」

  • 「我有时候可能会让人觉得总在挑战对方观点,但这绝不是针对个人。我希望在讨论时,参与讨论的人都能够有足够的佐证支持自己的观点。如果在讨论中,你觉得我讲得有误,希望你能给予指正。」

阅读更多

如果你对如何具体写工作说明书感兴趣,我们在 E+ 有更完整讲解的版本,并拆解业界资深工程师的范例,来具体说明可以如何写。有兴趣的读者,欢迎加入 E+ 成长计划。

本文为 E+ 成长计划的深度内容,截取段落开放免费阅读。欢迎加入 E+ 成长计划阅读完整版本 (点此了解 E+ 的详细介绍)

🧵 如果你想收到最即時的內容更新,可以在 FacebookInstagram 上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