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公務單位當科技公司經營的新加坡 GovTech

2023年4月23日

💎 加入 E+ 成長計畫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內容,歡迎加入 E+,獲得更多深入的軟體前後端內容

最初會想寫這篇文章,是因為前陣子台灣開始普發 6000 元的登記與提領。我還記得在 2009 年領消費券時,還是完全紙本的形式;到了 2020 年新冠疫情發三倍券時,已經變成在網路上登記了。在數位時代下,把「發放」數位化,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不過值得討論的是,同樣是數位化發放,不同政府的執行方式也有所不同。

以台灣來說,最多人詬病的地方是三倍券找一次外包,五倍券又找一次外包,然後這次普發現金又找一次外包,都是一樣的功能,怎麼又花錢再做一次? 不是還稅於民嗎? 但額外開發功能類似的系統,不就又要花人民納稅錢幾個億?

剛好新加坡在新冠疫情期間,有跟台灣很類似的票券發放,舉例來說在 2023 年有發一個 S$300 新幣的 CDC Vouchers (差不多六千五台幣)。好奇新加坡是怎麼發這個券,查了一下看到原來他們早就已經有一個 RedeemSG 的網站 (也有 App),然後從 2020 疫情以來,新加坡政府發的各種券,全都是用這個 RedeemSG 來領取,而不是像台灣的外包模式,一次又一次花大錢建相同功能的系統……。

RedeemSG 是由新加坡的 GovTech 所開發的,GovTech 基本上是個設立宗旨跟台灣數位部類似的單位。我最早會知道 GovTech 這個單位,是因為有個在 LinkedIn 上加過我的 recruiter,本來在新加坡的 Google,只是某天開始她都是分享 GovTech 的職缺資訊,我才發現原來她轉去 GovTech 工作。

好奇之下一看,新加坡的 GovTech 不乏新加坡頂大 (NUS 與 NTU) 的畢業生,許多也都是從一線軟體大廠跳槽過去的。甚至有看到麻省理工學院 (MIT) 畢業後在 Google 做了幾年產品經理後去新加坡 GovTech 的人。

當大家問台灣的數位部做了什麼時,除了那些一再發包的類似網站外,可能多數人說不出來數位部到底做了什麼。不過新加坡的 GovTech 做出的產品,有許多連我這個外國人都用過,而且覺得很好用的。

數位身分證 Singpass

前年行政院拍板暫緩的數位身分證,在新加坡這裡早就有好一陣子了。Singpass 是由政府推出的數位身分證,用起來超級方便。例如到銀行開戶,在新加坡的 DBS 開戶用 Singpass 的 App 授權資料,真的是秒完成。完全不用跑銀行,也不用填任何資料,就完成了!因為你的個人資訊政府都幫忙驗證過了,透過 Singpass 授權就好。

上面提到要領券的 RedeemSG,也是透過 Singpass 一鍵授權,然後就可以領券。我記得前年在台灣領五倍券,不管用讀卡機,或是健保快易通,每個都是步驟繁瑣。但是新加坡的 Singpass 真的是一鍵就完成,使用體驗甩台灣不知幾條街。除此之外,在台灣幾乎要辦什麼,個人資料都要重填一次,但這邊完全不用,用 Singpass 就可以。希望哪天數位部也能做出 Singpass 這種方便的產品。

短網址服務 go.sg

先前有看到去年數位部推出了 GSN 短網址服務 (https://url.gov.tw/),還有上新聞。不過這個上個新聞的短網址服務,不論在網站的 UI 設計或是服務的功能上,都離新加坡的 go.sg 有好一段差距。從 UI 的角度來看,GSN 的網站真的看起來像中學生做出來的。但 go.sg 就像一個專業的軟體產品公司做的。

新加坡 go.sg 對比台灣的 GSN
新加坡 go.sg 對比台灣的 GSN

進一步從功能面談,假如有面試過資深軟體工程師的人,一定都面過系統設計,而短網址服務是系統設計的基礎題。台灣數位部做出來的 GSN,就真的只有縮短網址的基本功能。但新加坡的 go.sg 不僅能縮網址,還可以做檔案分享、內含分析功能,還可以下標籤以及批次處理網址轉換,只能說兩者差距真的不是一個檔次。

跟國際大廠搶人才

新加坡 GovTech 的經營核心哲學之一是搶到最好的人才。先前看他們的研發主管的訪談,他提到假如你有一個很好的數位產品,但把優秀的人都踢掉,這個產品接下來沒辦法撐過兩年,因為程式碼要被要維護、要升級、要加新功能;然而反過來,如果你什麼產品都沒有,但有好的人才,你不需用擔心,因為這些人才會幫你從零打造出好的產品。

好的產品是好的團隊的產物。以矽谷的科技公司來看,基本上都是彼此在搶最好的人才。最近比較例外的馬斯克,大刀闊斧裁員 Twitter 員工後,可以看到下場就是前陣子 Twitter 在澳洲是整個掛掉,然後這兩天 Tweetbot、Twitter API 也都掛掉。

新加坡 GovTech 眼中要搶下的人才,是那些會去一線軟體大廠的人才。所以 GovTech 反問自己「最好的人才為什麼要來政府工作,為什麼不去 Google、Amazon」。對此,他們從提供良好工作環境與待遇、打造卓越的工程文化,到協助員工建立有意義的職涯發展等角度出發,花非常大的力氣再跟這些國際軟體大廠搶人才。

這邊有找到兩年前新加坡 GovTech 分享的辦公室影片,假如沒說是政府部門,還真的會以為是在某間一線軟體大廠。反觀前陣子數位部花了七千萬弄的辦公室,在網路上看到的圖片實在......。

薪酬部分就更不用說,看到台灣的數位發展部,這麼多員工是約聘的,約聘就算了,月薪六萬還會被各方抨擊。人家新加坡是拼了全力要跟國際一線大廠搶人,但台灣開這個到科技版或軟工版會被說拿香蕉找猴子的薪水,有哪些國際一線大廠的人會想去? 兩邊能找到的人才等級差距有多大,我想不用我多說。

把錢花在刀口上的高營運效率

台灣拿香蕉等級的薪水聘人,但專案的預算還開比較多,因為有很大一部分花在給外包商的開發費用,搞到現在台灣數位部在 PTT 上被戲稱外包部。 不過先不談論台灣,或許我們可以看看為什麼新加坡專案預算開的比台灣少,卻能夠做出這麼多厲害的產品。

首先,新加坡 GovTech 在開發產品上,基本是走矽谷那套快速原型、快速迭代 (rapid prototyping and rapid iteration)。所以他們不會在一開始就花大錢,而是會先從小範圍實驗開始,實驗的同時搜集使用者的反饋,然後進一步優化產品,最終在規模化。

一個有名的例子是 FormSG,這個產品最開始花的預算不到一萬新幣,但是在初步實驗後發現對政府各單位很有幫助,最後投入優化並規模化產品。截至目前,FormSG 已經協助超過 150 個政府單位把超過五十萬個表單無紙化,目前透過 FormSG 提交的表單已經超過一億八千萬次。光是可估算的成本就節省了超過六千五百萬元。更不用說因為表單數位化後,節省了辦事人員的時間成本,以及填寫表單名中的時間成本 (沒錯,你填政府用 FormSG 創的表單,一樣用上面提到的 Singpass,就完全不用重新手填一次基本資料)。

上圖這些網站,都是用 Isomer 快速建造出來的
上圖這些網站,都是用 Isomer 快速建造出來的

再來,新加坡他們不會像台灣這樣,每搞一次發券,就重新花錢找外包商建一個功能類似的網站。新加坡 GovTech 有個建站神器叫 Isomer (沒錯,就是同分異構的那個 Isomer,名字取得很好 XD)。Isomer 協助政府各單位從架站到,網站優化 (例如圖片壓縮) 到網站部署,到實際營運上的內容管理 (CMS),以及資安等等,這個 Isomer 全都一手包,而且可用性是保證 5 個 9。假如政府的部門想建一個新網站,不用再找外包開發商,直接用 Isomer 就可以非常快速地建一個,目前已經有將近兩百個政府的網站,是用 Isomer 建出來的。

我自己覺得這真的是非常軟體產品的思維在做事。比起台灣的數位外包模式,每次有個新的案件,就重新找外包商開發一次;新加坡的 GovTech 自己做了一個像是 Wordpress 或 Wix 這種產品,所以不用每次都重頭建網站,直接用 Isomer,不僅更快,也更省成本。

不只有想法,還有執行能力

最後想講的一點是,雖然我在上面也跟著鄉民批判了幾次外包這件事,但老實說我不覺得台灣的數位部長是沒有想法的人。只是不知為什麼,在執行能力上跟新加坡比起來還是差了一大截。

舉例來說,我在網路上有看到台灣數位部長唐鳳 2021 年寫的《打造設計系統 ─ 提升政府網站使用者體驗》專欄文章,裡面有提到「我們期待,未來的設計系統能提供範例,以及具體友善的建議,進一步改善政府網站的體驗。」不過到了 2023 年,我試著在網路上找,還沒找到我們政府做的設計系統。看唐鳳出手後的一些網站,也看不到設計的一致性。

轉頭看看新加坡,他們早已經推出 Singapore Government Design System 上面提的 Isomer 也是基於這個設計系統 去做的。我知道做設計系統不容易,多半只有大一點的軟體公司才有資源投入去做。 但新加坡的 GovTech 能做到,已經撥這麼多預算的數位部,真的要多加油。

總的來說,從新加坡的 GovTech,可以看到政府的數位部門,的確是有可能像一線軟體大廠般運作,可以吸引到最頂尖的人才,也可以打造出好的數位產品造福百姓。只是不知台灣的數位部哪天才能做到這樣? 共勉之~

🧵 如果你想收到最即時的內容更新,可以在 FacebookInstagram 上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