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靈獎得主 David Patterson 的 16 點人生體悟
2024年11月6日
先前看到 Jeff Dean 分享圖靈獎得主 (同時是 Google 的傑出工程師、前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教授) David Patterson 在業界 50 年的 16 點人生體悟,其中非常多點讓人感到非常有共鳴。(原推文)。
推薦大家去讀原文的同時,挑了一點我覺得特別有感的與大家分享。
「無論好壞,基準都會塑造一個領域 For better or for worse, benchmarks shape a field」
David Patterson 當初提這句話,原本是在講處理器的效能優化,因為挑對基準,對於效能優化的幫助非常大;但後來他發現,這句話對人生一樣適用。
所謂的基準 (benchmark),是你用來與自身現狀相比的衡量對象。David Patterson 談到在現代社會中,有很多誤導人的基準。以學術領域來說,是發表的數量;以商業界來說,往往會是賺到多少錢。
以他曾任教的柏克萊來說,他剛到柏克萊時,問了身旁的人,在柏克萊大家都看重什麼? 那些人回答他說「帶給世界正向改變的影響力」,而不是發表多少篇論文;即使發表數量不多,但如果能對世界帶來正向影響,那已足夠。
當用這個基準來衡量,就不會為了衝刺增加發表數量,而發一些無用的充數論文,而是能去專注在那些真正重要的研究上面。
這點對經營粉絲專頁的我來說,是一個警醒。在經營社群平台,很容易陷入虛榮指標 (vanity metrics) 的陷阱,例如有很多讚數、流量很大。但如果單純看這些數字,就像純看發表量一樣,很可能只是看起來很爽,但沒有實質的意義。
先前我曾分享,讓 ExplainThis 感到有價值的片刻,是那些協助原本拿不到面試的讀者,在修改完履歷與作品集後,順利獲得面試機會;以及讀者私訊告訴我,因為我們的內容,讓讀者在職涯有所成長。這些反饋才是讓我們真的能確定,ExplainThis 做的事對讀者們有幫助。
是那些片刻讓我們意識到,我們該更專注在這些實質指標上。
特別有感 David Patterson 在文中提到,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想要對標的基準 (原文是 keep in mind, we as humans ultimately get to pick our own benchmarks, for our personal lives as well as for our careers)。
當你能夠選擇時,會選用什麼基準來衡量自己的人生呢?
David Patterson 寫的《Life Lessons from the First Half-Century of My Career》一文 👇
https://cacm.acm.org/opinion/life-lessons-from-the-first-half-century-of-my-care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