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在新團隊中迅速建立關係並有效合作?高效工程師的團隊合作技巧

2024年9月7日

💎 加入 E+ 成長計畫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內容,歡迎加入 E+,獲得更多深入的軟體前後端內容

想成為高效工程師,往往不能只有自己本身高效,更是能透過跟團隊有效的合作,共同創造出更大的價值。 而要能夠有好的團隊合作,先建立良好的團隊關係,會是非常重要的。

就像關係好的朋友出事了,你會主動去幫忙、關係不好的朋友要你幫忙,你可能會想避開;在正職工作與同事維持良好的關係,在需要幫忙時,也會比較容易獲得協助。因為人的偏見 (bias) 是難免的,在其他條件不變下,有好的關係就是一種驅動力,讓人更願意幫助你。

讀完上面這段也不用太擔心,建立好關係這件事,不需用拍馬屁、搞政治也能做好。本篇文章將會探討幾個有用的方式,讓你在加入一個新的團隊後,能快速有效地與團隊建立關係。

剛入職時主動找團隊中的人聊

要能在剛入職後,快速與團隊其他成員建立關係,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直接找人聊。當然,找人聊也要有方法,這邊最推薦的是在《剛入職新團隊要如何快速進入狀況》一文中有提到的 Career Cold Start Algorithm

具體來說這個方法有三步驟:

  • 第一步:找團隊裡的人,花 25 分鐘向他請教任何你需要知道的事。過程中有任何不懂的事情或名詞,一定要釐清到弄懂為止
  • 第二步:接著再花 3 分鐘了解目前團隊遇到最大的挑戰
  • 第三步:最後花 2 分鐘問他推薦哪些人是你應該去聊聊的,寫下所有他推薦的人

這邊最核心的點在於,在問問題的過程,展現你對團隊的尊重。這能讓你先建立起與他人的關係,避免直接提一些空降的方案。由於先去了解團隊的脈絡,更能讓既有團隊成員感到被尊重,這讓未來要推動事務,也會容易許多。

了解同事的協作偏好

除了透過上面提到的 Career Cold Start Algorithm,有另一件推薦在一開始就做的事,是先去了解同事的協作偏好。這邊的同事,不僅是你的主管,也包含其他同為工程師的同事、跨組的同事,甚至其他部門的人 (例如產品經理、設計師)。

了解的偏好包含,他們比較喜歡用什麼方式溝通? 例如是用文字訊息、Email,還是偏好直接拉一個會議來討論? 以及取了解對方的人格特質。舉例來說,有些人雖然樂於幫人,但多數時候偏好自己能安靜的做事,當你對這類同事的人格特質有理解後,就知道如果真的有問題可以放心去問,但平常要留空間不去打擾該同事。

另外推薦要知道,合作的對象有什麼絕對不可以踩的雷點。例如先前有認識一位資深前輩,非常不能接受沒有帶著想法進到會議討論中,假如你已經知道這點,下次跟這類型的同事協作,就務必要在會議前先梳理出自己的觀點,才不會讓這類同事失去對你的信任。

工作說明書 How to Work With Me

除了去了解其他同事的偏好外,要能建立好關係,也要讓別人知道你的偏好。舉例來說,要讓別人知道你擅長什麼、喜歡什麼,或是有什麼是你仍在持續努力改進的?例如你擅長 Python 的可讀性,就可以提你很樂意幫忙做 Python 的程式碼審查。

目前科技業界,有一個非常推薦的機制叫做「工作說明書」,或是英文很常見的 How to Work With Me 文件。透過這個文件,你可以快速讓要與你合作的人,知道如何與你合作。這對於團隊之間的合作會非常有幫助。以下我們將會一探工作說明書中,應該要含有哪些內容。

個人基本介紹

首先,可以在最開頭放一些個人基本介紹,或是有任何有關你的外部連結。以下的列點是我們在不同工作說明書看過的,推薦可以挑你覺得適合的放:

  • 個人簡介
  • 興趣偏好
  • 個人使命
  • 座右銘
  • 不介意的話可以放個自己的生活照

職位介紹

接著可以介紹一下自己守備範圍,包含:

  • 是什麼部門
  • 負責什麼產品、模組
  • 負責什麼職位 (前端或後端)

此外,可以放:

  • 你目前的工作路徑圖 (roadmap)
  • OKRs 等季度目標

推薦的放法是區分優先順序,例如先列出 P0 (最重要的) 然後再列出 P1、P2 等以此類推。這樣能讓別人知道目前你正在做的事,以及什麼是你最優先關注的。

當放了這個資訊後,就比較容易讓別人知道,除非他們對你發出的請求,比你手邊的事情更重要,不然可能無法被優先處理。

介紹完自己的職位後,可以列出有什麼事情可以找自己。除了自己負責的項目,如果有其他你樂意幫忙的,也可以特別提。例如你擅長 Python 的可讀性,就可以提你很樂意幫忙做 Python 的程式碼審查。

最後,也可以放推薦別人找自己之前先讀的文件,例如自己過去寫過的相關技術文件,讓別人先看過後,很多時候說不定問題已經解決,就能省下找自己的時間。即使問題沒能被解決,也可以多一些脈絡,讓別人找自己時,討論的效率可以提高。

協作偏好

接著可以列下自己的協作偏好,以下的面向是最推薦要寫的:

  • 專注時間:什麼時間通常有會議所以不方便? 什麼時候是可以被隨時約會議? 什麼時間通常要做深度工作不希望被打擾?

  • 溝通模式:可以列下你喜歡怎麼樣的溝通,例如偏好先講結論,或者偏好先給足夠多的脈絡後講結論? 又或者偏好非同步 (用訊息) 溝通或者偏好直接拉會議? 或是偏好用語正式或用大量的表情符號?

  • 思考與決策:可以列下平常的思考與決策流程為何? 會偏好別人先想好哪些問題後再找自己? 做決策前需要先思考過什麼? 偏好被用什麼方式給回饋?

  • 個人雷點:可以寫下哪些點是自己不希望被踩線的雷點,例如有些人不喜歡沒有帶著觀點到討論中,或者有些人不喜歡承諾要做到的事沒有交付,這種都可以寫下來

  • 注意事項:可以寫下協作時的特別注意事項。例如有些人雖然常常會提反面觀點,但不是針對個人,這種常會被誤會的點,就可以特別寫下來

以下是一些過去我們看過不錯的範例,讓大家參考:

  • 「我比較喜歡通過 Slack 進行非同步溝通。如果你收到我的消息,你不需要立即回覆。有時候你可能會在週末或深夜收到我的 Slack 訊息。我分享這些訊息是因為我突然想到了一個點子,不想忘記。我不預期你在週末、休假期間或不在的時候回覆。等你到下個工作日,開始工作時再回覆就可以了。」

  • 「我有時候可能會讓人覺得總在挑戰對方觀點,但這絕不是針對個人。我希望在討論時,參與討論的人都能夠有足夠的佐證支持自己的觀點。如果在討論中,你覺得我講得有誤,希望你能給予指正。」

閱讀更多

如果你對如何具體寫工作說明書感興趣,我們在 E+ 有更完整講解的版本,並拆解業界資深工程師的範例,來具體說明可以如何寫。有興趣的讀者,歡迎加入 E+ 成長計畫。

本文為 E+ 成長計畫的深度內容,截取段落開放免費閱讀。歡迎加入 E+ 成長計畫閱讀完整版本 (點此了解 E+ 的詳細介紹)

🧵 如果你想收到最即時的內容更新,可以在 FacebookInstagram 上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