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高效工程師之前,先追求做好

2024年8月29日

💎 加入 E+ 成長計畫 與超過 500+ 位軟體工程師一同在社群中成長,並且獲得更多的軟體工程學習資源

工程師「做」vs. 「做好」

成為高效工程師 (effective engineeer) 是很多人追求的。當越高效,產出能夠越多,在職涯發展上也可能越順利。然而,在討論如何變更高效前,「做」vs. 「做好」這個概念是必須要先談的。

因為在討論高效之前,如果沒有先討論什麼是「把事情做好」,很可能會導致,即使效率提升、生產力提升,最後產出的結果品質不到預期,會讓自己最後累積的反而更少。

這是過去我們在職涯上也踩過的一個大坑,覺得自己生產力提升了,感覺做了很多事情,但回頭看最終的結果卻不是那麼一回事。讀到這你可能會問,「做」跟「做好」的差別是什麼? 讓我們透過比較具體的例子來說明。

以開發來說

  • 開發完一個功能是「
  • 開發完確保有完整測試、上線後有持續監控,才能說是做「

以修 bug 來說

  • 修掉被回報的 bug 是「
  • 不僅把 bug 解掉,還進一步重構,確保未來同樣的錯誤不會再出現,才能說是做「

以團隊溝通來說

  • 傳了訊息到群組是「
  • 傳完訊息,確保相關人員都有讀到,才能說是做「

透過上面這幾個例子,可以看到,假如只做了某件事,不代表是做好。當能夠去確保做的事情,有達到預期的成果,甚至進一步推進,讓未來同一件事能更容易被完成,這才能夠被認識是做好。

即使無聊也要做好

在軟體工程師的工作中,不是所有的工作內容都是有趣的。但即使面對那些相對無聊的事,也要盡所能去做好。先前 Replit 的 CEO 分享 要如何在工程師職涯上成功時談到,把那些重要但無聊的事做好,是很常被忽略的關鍵。

他給的原因是,那些無聊但必須做的事,往往代表有機會被好的抽象化與自動化解決。當你多做那些無聊但別人都不想做的事,你就能對那些事情有更深的洞見,並能有機會提出全新的解決方法,而很多有影響力的成果,都是基於此。

Replit 的 CEO 分享
Replit 的 CEO 分享
圖片來源:https://x.com/jonathanrstern/status/1792220536837230723/photo/1

停止「那不關我的事」的想法

要做好事情,有一個很重要的思維改變,就是要把「那不關我的事 That's not my job」的想法從腦中移除掉。以上面舉的例子來說,你大可以說「我功能已經開發好了,剩下的就不關我的事」,或者「我 bug 已經修完了,後面的維護不在我這次處理的範疇」,但是當有這種覺得不關自己的事的想法,將導致自己沒辦法真正做好事。

這個觀念也跟能否成為資深密切相關。在 《初階工程師 L3 與中階工程師 L4 的區別是什麼?升遷到中階工程師 L4 具體要做什麼?》 一文,我們摘要 Meta 的主任工程師 Ryan Peterman 談到,越資深意味著要有更大的範疇 (scope)。

而要能夠升遷到資深,就需要先做到擁有更大的範疇,當你的範疇變大,才會被升遷;而不是升遷後才獲得更大的範疇 (這很重要,很多人以為是後者,但其實是要先做到,才能被升遷)。而要能具體做到擁有更大的範疇,就是停止侷限自己,停止認為「那不關我的事」。

很多時候,做好要花的額外成本,並沒有想像中的大。以上面提的團隊溝通來說,傳完訊息可以簡單加一句「如果有看完訊息,請在下班前點 👀 表情符號」,然後在下班前如果有相關人員沒點,可以再特別私訊,來確保對方有讀到訊息。

閱讀更多

關於把事情做好,我們在 E+ 成長計畫中,有更完整的內容,包含會談到做好事情的核心概念、如何有效追蹤成果,確保有順利交付等。有興趣的讀者,歡迎加入 E+ 成長計畫。

本文為 E+ 成長計畫的深度內容,截取段落開放免費閱讀。歡迎加入 E+ 成長計畫閱讀完整版本 (點此了解 E+ 的詳細介紹)

🧵 如果你想收到最即時的內容更新,可以在 FacebookInstagram 上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