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端工程師職涯五年體悟

2024年12月11日

💎 加入 E+ 成長計畫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內容,歡迎加入 E+,獲得更多深入的軟體前後端內容

在連續兩年寫了《文組轉職前端工程師三年回顧》《文組轉職全端工程師四年反思》後,一轉眼我的工程師職涯來到了五年,如果加上轉職工程師前的職涯,2024 是我出社會後的第八年。

對多數大學畢業後就進入職場的人來說,工作八年也意味著在年齡上也正式從二字頭邁入三字頭。轉入三字頭的 2024 有許多意想不到的事,希望透過這篇文章與讀者們分享。

今年的標題與去年的也有些微的不同,去年是用「反思」,而今年是用「體悟」,這個差別最主要是在今年職涯與生命中的一些體悟,讓我得以用全然不同的視角看世界,而這些體悟對我來說是珍貴的,也因此今年末在最回顧與反思時,決定記錄下這些體悟。

工程師這份工作不是人生的全部

《文組轉職全端工程師四年反思》的第一個反思最後,我談到「新的一年暫時沒有換工作的考量,因為我認為目前的工作仍有許多能讓我學習與成長的空間。」

但在寫下這段話的八個月後,我搬離了新加坡,來到日本。

這個職涯改變很大一部分源自於對「工程師這份工作不是人生的全部」的體悟。之所以會有這個體悟,是在 2024 年中時,我在前公司的前主管離職了。我的前主管一直是我很敬佩的工程師,在他帶領的團隊下工作,是件很幸福的事 (其中一個經歷,我寫在《選工作前,先了解該公司怎麼做事故檢討》這篇文章中)。

前主管是個很典型的職涯勝利組,從世界頂尖的名校畢業後,在軟體大廠爬到一定的位階,然後在新加坡買了一間多數人這輩子大概都買不起的房。

當他在組上的週會跟大家提自己要離職的消息時,我感到非常的震撼。畢竟我們組在他的帶領下,年度產出成果相當不錯;而他在那之前一年,同時帶了美國與新加坡的團隊,兩邊在前公司都可說是績優團隊,怎麼在這個時候選擇離職呢?

在前主管離職前的 1:1 中跟他聊了他為什麼要走,原來因為有了孩子這個人生的新變數,讓他徹底改變了看待職涯的優先順序。

他的這個決定讓我意識到,工程師這份工作,縱使能對世界有很大的影響力,縱使能夠為自己帶來很不錯的待遇與生活,但這份工作也不是人生的全部,生命中還有其他重要的人事物要考量。

因為前工作本身強度很高,在去年的反思我就有提到「能否有好的工作生活平衡」是我在選下一份工作的重要指標。去年我也在 ExplainThis 也寫有一篇《選一間冷靜的公司 (calm company)》在談這件事。不過即使寫了這些內容,我也沒有認真思考去換工作這件事。直到看到前主管的轉變,我才認真去思考。

實際搬來日本後,不再是常態性加班,週末也幾乎沒再打開公司的電腦。更平衡的生活,讓年末的我很感謝幾個月前下的這個決心與採取的行動。

不過也必須說,雖然說工作不是人生的全部,但工程師這份工作仍是我生命中相當重要的部分。我還是很喜歡寫程式、喜歡解決問題、喜歡透過敲打鍵盤來為世界帶來正向影響。只是這些重要元素外,我的人生還有其他同樣很重要的元素,包含能有更多時間陪家人、能去旅遊體驗更廣闊的世界。在 2025,期許自己能讓這些不同但都很重要的元素,能夠平衡地共存在我的生命中。

用最好的狀態面對所做的事情

2024 的第二個重要體悟是「用最好的狀態面對所做的事情」。這個體悟源自於《好好休息》這篇社群貼文,這篇貼文是 ExplainThis 在 2024 年的所有社群貼文中,迴響最好的一個,獲得了超過一千八百個分享。

image

如果先前有讀過《文組轉職前端工程師三年回顧》,大概會知道在我的工程師職涯前三年,我盡可能抓緊任何能利用的時間,來補上自己的不足。畢竟其他人有四年的本科系學習,甚至有些人從國高中就開始寫程式,25 歲才轉職的我,要花加倍的力氣去追趕。

但這種方式的問題在於,沒有把「邊際效益遞減」納入考量。有些時候不斷衝刺時,做事或學習效率已經降低;這時比起繼續做,不如適時休息,讓頭腦放空一下再做,效率會更好。而在《好好休息》這篇貼文,我們談到了從腦神經科學研究的角度來看,適時放空確實是有助益的。

在年末回頭看,我會覺得「休息」是手段,不是目的。透過休息達成的核心目的是「讓自己能用最好的狀態面對所做的事情」。

就像休息對運動員來說,是調整狀態的必要手段,對工程師來說也是,休息是為了讓自己能用最好的狀態面對工作。而對經營 ExplainThis 來說也是,為了能有更高品質的產出,比起不間斷地灌入新資訊,讓腦袋適時休息會更加有效。

在有意識把休息排入行程表後,我確實感覺做事情的狀態變好,不論是工作上、產出 ExplainThis 的文章,或者與家人的互動,都有更高的品質。因此非常推薦讀到這邊的你,如果用最好的狀態面對所做的事情,千萬不要忘了適度地休息。

從背景成就更大的影響力

最後一個在 2024 年的體悟,是成為「背景」這件事。

從剛入行到成為資深工程師,再到今年開始擔起主任工程師的職位,在這個過程中,我清楚意識到自己的視角有所轉換。具體來說,需要從只關注自己,改成關注到整個團隊,甚至關注到其他團隊。把焦點從自己身上拉開,這件事沒有想像中的容易;這個感覺有點像是自己從主角的身份,換成了背景一樣。

不過,在開始負責跨團隊的專案後,我深刻體會到,不可能什麼都靠自己來。如果要讓整個團隊,或者跨團隊合作能有更好的成果,我勢必須要去協助提升整個團隊,讓團隊的標準變更高、流程變更好,同時協助團隊的每個開發者變更有能力。當團隊整體獲得提升,整體的產出效率與品質也會獲得提升。

雖然一開始感到不適應,但漸漸地,我發現自己相當享受成為背景這件事。如果在乎的不是自己有多少光環,而是整體的成果,那麼即使自己不是主角也沒有關係。因為自己的存在,讓更多人能夠在自己的角色發揮得更好,當背景這件事,反而能夠有更大的影響力。

不只是我自己的職涯,ExplainThis 的發展也是在往這個目標努力。在 ExplainThis 的《ExplainThis 2024 年度反思 & 2025 年展望》一文中,我們有談到 ExplainThis 在新的一年會試著從生態系的角度出發,協助讓整個社群變更好。我們希望因為 ExplainThis 的存在,有更多前後端工程師能持續成長,進而能協助更多組織打造更好的軟體產品,進而讓這世界變得更便捷與多采。

2025 年的 E+ 成長計畫,目標是協助更多前後端工程師邁向資深,因此對我們來說,只有在更多讀者因為 E+ 成功了,我們才能說自己成功。在 2025 年,我也會繼續在 E+ 投入,稱職地扮演好背景的角色。對此,我相當期待 2025 年的到來。

以上,在這邊祝每位讀者,2025 新年快樂 🙂

🧵 如果你想收到最即時的內容更新,可以在 FacebookInstagram 上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