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天才”这个标签,是件非常危险的事

2024年5月5日

💎 加入 E+ 成長計畫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內容,歡迎加入 E+,獲得更多深入的軟體前後端內容

因为台湾最近地震频传,因此最近有几款地震相关的 App 获得大量的下载。其中一款是由高中生打造出来的。而似乎不太意味地,因为是不到成年的高中生打造,许多媒体就直接贴上“天才”的标签。

但这种标签是很误导且危险的。这种危险性,是十几年前就被研究证实的。在十年前,史丹佛大学教授 Carol Dweck 就有一个至今超过千万次观看的 TED 演讲。这边直接放该 TED 演讲的逐字稿截图,可以看到她说“我们要有智慧地赞美,不是赞美他们的聪明或才能”。

史丹佛大学教授 Carol Dweck TED 演讲

为什么 Carol Dweck 教授这么说? 因为当选择赞美才能 (例如媒体很爱用的“天才”标签),会让人认为能力是没办法培养的,进而发展出固定型思维 (Fixed Mindset)。

反之,Carol Dweck 教授的研究发现,当鼓励努力、鼓励坚持、鼓励不断进步,则能够发展出成长型思维 (Growth Mindset)。没错,现在不论教育界或企业界都很常谈到的成长型思维,正是 Carol Dweck 教授提出的。

当发展出固定型思维,如果遇到困难时多半会选择放弃,因为会认为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没办法有突破,只好放弃。反之,当抱有成长型思维时,即使遇到困难,会觉得自己仅是“还没”突破,只要持续修正,终将能够成长并解决问题。

从培养成长思维的角度出发,我们或许更该强调,该名高中生愿意花时间动手去做、愿意遇到解不出来的 bug 仍坚持不放弃 (他不是被付钱做这件事,大可有理由选择放弃不继续)、愿意主动上网找资源、主动去请教他人。

这个开发者已经开发这个 App 一年半了,最近因为地震频繁才爆红,但那之前一年半即使遇到不懂、遇到困难,他仍持续开发;即使过去一年半,没有媒体报导这种外部诱因,仍然持续开发,这才是更难得、更值得被提的事。

先前看到一个前 Meta 主任工程师 Rahul Pandey 分享,他大一的时候修史丹佛大学的电脑科学入门课程,其中一份他写的作业。你可能会想,能进到史丹佛读电脑科学系,他程式一定写的很好。你这么想就大错特错,Rahul 说现在自己回头看,当年的程式码完全惨不忍睹。

但他同时提到,他会想分享当年写的让人尴尬到不舒服的程式码 (他的原文是写 code that'll make you cringe),是因为想说明,没人天生就会写又干净又好维护的程式。

然而只要多写、多想、多读别人写的、多去改进原本自己写的,慢慢地你也能把程式越写越好。Rahul 在该影片不只分享当年写的程式,还谈了现在的他会如何重构,非常精彩。

🧵 如果你想收到最即時的內容更新,可以在 FacebookInstagram 上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