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件别人觉得苦,但你却觉得「蛤?」的事
2024年11月19日
先前听《Acquired》有一集在谈 Renaissance Technology 的节目时,主持人谈到虽然 Jim Simons 在 23 岁时就拿到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 (UC Berkeley) 的博士,然后成为麻省理工学院 (MIT) 教授,但他在 MIT 读大学时就已经意识到,自己比起一些同学来说,并不够聪明。
主持人有特别提到,Jim Simons 知道自己比多数人聪明 (毕竟是可以 23 岁当上 MIT 教授的人),但在 MIT 中有些同侪的聪明,是自己比不上的。这促使 Jim Simons 去探索一条不同的路,最终创办 Renaissance Technologies 这个全球获利最高之一的避险基金,也让他获得「量化交易之王」的美名。
最高级的天份,是不以为苦的投入
在听这集节目时,想到先前读到台大资讯 Yen-Huan Li 教授写的一段话,他说「如果只想强过一般人,那么自制力、毅力是有用的。如果想要出类拔萃,那么真正有帮助的,很可能反而是那些你平常没注意,长期累积下来,不知不觉投入的总时间、精力远比大多数人还多的事情。」
当初读到这个观察时,真的觉得非常精辟。不过更精辟的,是他后面的一段说明,他谈到:
「如果平常不知不觉投入时间精力的事情恰好和某学科一致,天份又还行,那就可能成为杰出的学者。把基准线拉到一个程度以上的话,想要靠着自制力、毅力和不错的天份就成为杰出学者,会是非常非常大的挑战;不能说做不到,但至少我个人无法想像。与天份不逊于自己,废寝忘食却丝毫不以为苦 ( 你问他苦不苦,他还会很困惑地回你:『蛤?』) 的人竞争,是很绝望的。
认真说起来,之所以会不知不觉投入大量时间精力而不以为苦,就是因为对他们来说,那些事情一点也不辛苦,或是他们对相关事物特别敏感。也就是他们对那些事情是有天份的。然而大家提到天份,想的通常是上课能立刻听懂,能举一反三这类特质。这也是天份,但离『不知不觉』的那一种,还是差了不少。」
那些让人看不见车尾灯的前辈
之所以觉得这段话很精辟,是因为在我们工程师的职涯中,遇过不少那种让自己觉得看不到车尾灯的前辈。虽然那些前辈都很聪明,但是会让人感觉「看不到这个人车尾灯」的片刻,往往不只是因为那些前辈聪明,而是因为那些前辈总能提出你想都想不到的洞见。
而当去问「你怎么会知道这个? 这是怎么想到的?」的时候,他们往往只会简单地回说「这没什么,多碰就会知道」。
「多碰就会知道」这句话听起来简单,但往往是最困难的。很多东西,到了细节深处往往让人觉得难熬,可能因为枯燥,可能因为艰涩,这是多数人最终无法继续多碰的原因。
在软体工程领域,虽然有些东西很难,但是多半没有真的难到无法让人学会,多数人最终没去搞懂那些概念,不是不够聪明,而是半途而废。而那些说「多碰就会知道」的前辈,基本是把这些别人觉得碰了很苦的东西,视为某种乐趣。你以为他是自律坚持,殊不知只是因为喜欢所以多碰,然后越碰越深、越碰越广。
事实上,对在读这篇贴文的你来说,很可能有某个子领域,是别人觉得苦,但是你不以为苦,被问苦的时候会回「蛤」的。不过,要如何辨别出属于自己的这个领域呢? 史丹佛大学教授出的《做自己的生命设计师》一书里面有很不错的工具,可以协助辨别,推荐读者们一读。
如果你对这类职涯内容感兴趣,我在 E+ 成长计划有分享更多实用的工程师成长内容。欢迎加入 E+ 一起成长 (E+ 的介绍可以见此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