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端工程师职涯五年体悟

2024年12月11日

💎 加入 E+ 成長計畫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內容,歡迎加入 E+,獲得更多深入的軟體前後端內容

在连续两年写了《文组转职前端工程师三年回顾》《文组转职全端工程师四年反思》后,一转眼我的工程师职涯来到了五年,如果加上转职工程师前的职涯,2024 是我出社会后的第八年。

对多数大学毕业后就进入职场的人来说,工作八年也意味着在年龄上也正式从二字头迈入三字头。转入三字头的 2024 有许多意想不到的事,希望透过这篇文章与读者们分享。

今年的标题与去年的也有些微的不同,去年是用「反思」,而今年是用「体悟」,这个差别最主要是在今年职涯与生命中的一些体悟,让我得以用全然不同的视角看世界,而这些体悟对我来说是珍贵的,也因此今年末在最回顾与反思时,决定记录下这些体悟。

工程师这份工作不是人生的全部

《文组转职全端工程师四年反思》的第一个反思最后,我谈到「新的一年暂时没有换工作的考量,因为我认为目前的工作仍有许多能让我学习与成长的空间。」

但在写下这段话的八个月后,我搬离了新加坡,来到日本。

这个职涯改变很大一部分源自于对「工程师这份工作不是人生的全部」的体悟。之所以会有这个体悟,是在 2024 年中时,我在前公司的前主管离职了。我的前主管一直是我很敬佩的工程师,在他带领的团队下工作,是件很幸福的事 (其中一个经历,我写在《选工作前,先了解该公司怎么做事故检讨》这篇文章中)。

前主管是个很典型的职涯胜利组,从世界顶尖的名校毕业后,在软体大厂爬到一定的位阶,然后在新加坡买了一间多数人这辈子大概都买不起的房。

当他在组上的周会跟大家提自己要离职的消息时,我感到非常的震撼。毕竟我们组在他的带领下,年度产出成果相当不错;而他在那之前一年,同时带了美国与新加坡的团队,两边在前公司都可说是绩优团队,怎么在这个时候选择离职呢?

在前主管离职前的 1:1 中跟他聊了他为什么要走,原来因为有了孩子这个人生的新变数,让他彻底改变了看待职涯的优先顺序。

他的这个决定让我意识到,工程师这份工作,纵使能对世界有很大的影响力,纵使能够为自己带来很不错的待遇与生活,但这份工作也不是人生的全部,生命中还有其他重要的人事物要考量。

因为前工作本身强度很高,在去年的反思我就有提到「能否有好的工作生活平衡」是我在选下一份工作的重要指标。去年我也在 ExplainThis 也写有一篇《选一间冷静的公司 (calm company)》在谈这件事。不过即使写了这些内容,我也没有认真思考去换工作这件事。直到看到前主管的转变,我才认真去思考。

实际搬来日本后,不再是常态性加班,周末也几乎没再打开公司的电脑。更平衡的生活,让年末的我很感谢几个月前下的这个决心与采取的行动。

不过也必须说,虽然说工作不是人生的全部,但工程师这份工作仍是我生命中相当重要的部分。我还是很喜欢写程式、喜欢解决问题、喜欢透过敲打键盘来为世界带来正向影响。只是这些重要元素外,我的人生还有其他同样很重要的元素,包含能有更多时间陪家人、能去旅游体验更广阔的世界。在 2025,期许自己能让这些不同但都很重要的元素,能够平衡地共存在我的生命中。

用最好的状态面对所做的事情

2024 的第二个重要体悟是「用最好的状态面对所做的事情」。这个体悟源自于《好好休息》这篇社群贴文,这篇贴文是 ExplainThis 在 2024 年的所有社群贴文中,回响最好的一个,获得了超过一千八百个分享。

image

如果先前有读过《文组转职前端工程师三年回顾》,大概会知道在我的工程师职涯前三年,我尽可能抓紧任何能利用的时间,来补上自己的不足。毕竟其他人有四年的本科系学习,甚至有些人从国高中就开始写程式,25 岁才转职的我,要花加倍的力气去追赶。

但这种方式的问题在于,没有把「边际效益递减」纳入考量。有些时候不断冲刺时,做事或学习效率已经降低;这时比起继续做,不如适时休息,让头脑放空一下再做,效率会更好。而在《好好休息》这篇贴文,我们谈到了从脑神经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适时放空确实是有助益的。

在年末回头看,我会觉得「休息」是手段,不是目的。透过休息达成的核心目的是「让自己能用最好的状态面对所做的事情」。

就像休息对运动员来说,是调整状态的必要手段,对工程师来说也是,休息是为了让自己能用最好的状态面对工作。而对经营 ExplainThis 来说也是,为了能有更高品质的产出,比起不间断地灌入新资讯,让脑袋适时休息会更加有效。

在有意识把休息排入行程表后,我确实感觉做事情的状态变好,不论是工作上、产出 ExplainThis 的文章,或者与家人的互动,都有更高的品质。因此非常推荐读到这边的你,如果用最好的状态面对所做的事情,千万不要忘了适度地休息。

从背景成就更大的影响力

最后一个在 2024 年的体悟,是成为「背景」这件事。

从刚入行到成为资深工程师,再到今年开始担起主任工程师的职位,在这个过程中,我清楚意识到自己的视角有所转换。具体来说,需要从只关注自己,改成关注到整个团队,甚至关注到其他团队。把焦点从自己身上拉开,这件事没有想像中的容易;这个感觉有点像是自己从主角的身份,换成了背景一样。

不过,在开始负责跨团队的专案后,我深刻体会到,不可能什么都靠自己来。如果要让整个团队,或者跨团队合作能有更好的成果,我势必须要去协助提升整个团队,让团队的标准变更高、流程变更好,同时协助团队的每个开发者变更有能力。当团队整体获得提升,整体的产出效率与品质也会获得提升。

虽然一开始感到不适应,但渐渐地,我发现自己相当享受成为背景这件事。如果在乎的不是自己有多少光环,而是整体的成果,那么即使自己不是主角也没有关系。因为自己的存在,让更多人能够在自己的角色发挥得更好,当背景这件事,反而能够有更大的影响力。

不只是我自己的职涯,ExplainThis 的发展也是在往这个目标努力。在 ExplainThis 的《ExplainThis 2024 年度反思 & 2025 年展望》一文中,我们有谈到 ExplainThis 在新的一年会试着从生态系的角度出发,协助让整个社群变更好。我们希望因为 ExplainThis 的存在,有更多前后端工程师能持续成长,进而能协助更多组织打造更好的软体产品,进而让这世界变得更便捷与多采。

2025 年的 E+ 成长计划,目标是协助更多前后端工程师迈向资深,因此对我们来说,只有在更多读者因为 E+ 成功了,我们才能说自己成功。在 2025 年,我也会继续在 E+ 投入,称职地扮演好背景的角色。对此,我相当期待 2025 年的到来。

以上,在这边祝每位读者,2025 新年快乐 🙂

🧵 如果你想收到最即時的內容更新,可以在 FacebookInstagram 上追蹤我們